螨类的基因组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2022-07-06 16:55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艳璇及其团队利用第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

首次解析了胡瓜钝绥螨的基因组和发育相关的转录组,其成果《Genomicinsights into mite phylogeny, fitness, development, andreproduction》

(螨类的形态、适应、生殖和系统发育的基因组学研究)于12月10日在国际**学术刊物《BMC Genomics》发表。

这是国际上第二篇关于捕食螨全基因组学论文。
该研究成果解译了没有眼睛的胡瓜钝绥螨是如何感知外界如何捕捉食物,

其适应环境受哪些基因的控制以及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哪些基因的调控等多方面内容,

同时也证明了蜱螨亚纲的单系起源学说。

胡瓜钝绥螨的基因组和发育转录组分析为这个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螨类的发育、繁殖和适应环境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无价的资源。
自1981年以来,张艳璇系统研究“农业害螨-天敌-作物-环境”相互关系,

取得丰硕成果:在理论上揭示草莓园、棉田、橘园、毛竹林害螨爆发成灾的成因、提出综合防控策略,

填补了国际上该领域研究与应用空白;创造性提出利用捕食螨携带虫生菌多靶标控制害虫的理念,

并研发出产品广泛应用在生产实践中。
1998年,她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捕食螨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

解决了一直困扰我国捕食螨生产、包装、贮存、长途运输、大田使用与环境相互协调五大难题,

并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捕食螨由此成为我国**个广大农民用得起的天敌商品,

2003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2006年被农业部列入重点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并在我国32省2000多个县示范,

显著减少了农药使用量,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她主持的《天敌捕食螨产品及农林害螨生物防治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人),

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15项、专利奖2项、标准贡献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

制定并颁布福建省地方标准3个;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作者或通讯作者学术论文180多篇、英文专著1本。